#TBT One of our favorite photos of Dr. Deming and his wife Lola, traveling to Europe aboard the Queen Elizabeth in 1948.
“Experience by itself teaches nothing; it must be coupled with theory, with profound knowledge.” — W. Edwards Deming
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戴明《新經濟學:產、官、學一體適用》及文摘
戴明《新經濟學》作者序
本書是為在現行管理方式肆虐下生活的人而寫。這種管理方式導致了既大且久的損失,使我們步向衰退。大多數的人誤以為,現行管理方式存在已久,而且牢不可破。事實上,它是現代的發明──一個經由人們的互動方式而創造出來的牢籠。這種互動使得我們生活的所有層面──政府、產業、教育、醫療──都深受其害。
我們都在競爭的氣氛中成長,不論是人與人,或者團隊、部門、學生、大學之間,都充斥著競爭。經濟學家教導我們,競爭會解決我們的問題。事實上,我們現在了解,競爭具有破壞性。更好的做法是,每個人都能以「人人皆贏」為目標,如同處於一個系統般共同工作。我們所需要的是合作以及向新的管理方式轉型。
轉型之道就是我所稱的「淵博知識」。淵博知識系統由四大部分所組成,彼此互相關聯:
(1)系統的體認
(2)有關變異的知識
(3)知識理論
(4)心理學
(2)有關變異的知識
(3)知識理論
(4)心理學
本書的主旨,在為讀者開啟通往知識之道,並且培養追求更多知識的渴望。
我在《轉危為安》書中提到的管理十四要點(14 points for management),乃是運用淵博知識系統,將現行管理方式往最適化轉型下的自然產物。
本書也可做為工程、經濟、企管科系學生的教科書。企管教育的目的,不應該是讓現行管理風格永遠不變,而是要促使它轉型。工程科系學生對所學習的新的工具與工程理論,也需要新的管理方法才能成功地運用。換言之,學校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為未來而非為過去作準備。
本書前兩章描述現行的管理方式,並且建議較好的做法。第三章談系統的理論。在最適系統中每個人都受益──股東、供應商、員工、顧客。第四章介紹淵博知識系統,可以提供一種外界觀點,使我們能更了解我們所工作的組織並促使其最適化。以後各章則進一步闡釋第三章與第四章的理論,並穿插企業、教育界、政府部門的相關實例及應用情形。
許多人對於本書的完成都有貢獻,我會在書中各處指明。在此特別感謝我的祕書西西莉婭.克利安的全力貢獻。
http://ecocite.pixnet.net/blog/post/31258627
http://ecocite.pixnet.net/blog/post/31258627
---------------------------------------------------------------
#新經濟學:產、官、學一體適用,回歸人性的經營哲學
The New Economics for Industry, Government , Education
博客來→ http://goo.gl/rgk2KG
誠品→ http://goo.gl/uP8M7u
金石堂→ http://goo.gl/vjM2JY
TAAZE→ http://goo.gl/NIdhYX
城邦讀書花園→ http://goo.gl/b635sS
#新經濟學:產、官、學一體適用,回歸人性的經營哲學
The New Economics for Industry, Government , Education
博客來→ http://goo.gl/rgk2KG
誠品→ http://goo.gl/uP8M7u
金石堂→ http://goo.gl/vjM2JY
TAAZE→ http://goo.gl/NIdhYX
城邦讀書花園→ http://goo.gl/b635sS
戴明自序 本書是為在現行管理方式肆虐下生活的人而寫。這種管理方式導致了既大且久的損失,使我們步向衰退。大多數的人誤以為,現行管理方式存在已久,而且牢不可破。事實上,它是現代的發明──一個經由人們的
ECOCITE.PIXNET.NET|由 ECOTREND (ECOCITE) 上傳
文摘
人人都各不相同。身為人的管理者必須體察到這些差異,並且善用這些差異,讓每個人的能力與性向得到最佳的發揮。然而,這並非等於將人員排等級。如今產業界、教育界與政府的運作方式,卻是假設每個人都相似。
各人的學習方式不同,學習速度也不同。例如在學習技術時,有些人採用讀的方式,有些人採用聽的方式,有些人採用看圖(靜止或動態的)的方式,還有些人則採用看別人怎麼做的方式。
有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也有矯枉過正(over-justification)的現象。
人類與生俱來有與人交往的需要,有被愛與受尊重的需要。
學習是人類出生就有的自然傾向。學習是創新的源頭之一。人人有享受工作樂趣的權利。良好的管理,有助於培養和維護這些先天的正面特質。
家庭環境可能在幼年時期就戕害了兒童的尊嚴與自重,並進而損及他的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而一些管理實務(例如排等級)也會徹底摧毀員工的內在動機。
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有可能間接帶來正面的結果。例如,人們因工作而有金錢收人──這是一種外在獎勵。他準時上班,穿著整潔的服裝,並且發掘出自己的某些能力,所有這一切都有助於提升自尊。
某些外在動機有助於建立自尊。但是,如同圖片所示,完全順從外在動機,會導致個人的毀滅。為了爭取好等級,寧願壓抑學習的樂趣。在工作上,在目前的體制下,工作樂趣、創新,都比不上好的排名來得重要。外在動機發展到極端,將會粉碎內在動機。
現行的獎勵制度其實是十分矯枉過正。對於原本純粹是樂趣和自我滿足的行動或行為,發給金錢獎勵或獎品,就可視為矯枉過正。在這種情形下,金錢獎勵毫無意義,甚至令人有受挫之感。如果獎勵來自他並不尊敬的人,更會使人感到羞恥。
為了說明矯枉過正的想法,我在這裏提出喬伊斯.奧爾西尼(Joyce Orsini)博士告訴我的一個例子:
有個小孩不知基於什麼原因,每天晚餐之後會自動洗碗盤。他的母親對這乖小孩感到很欣慰。某一天晚上,她為了表達感謝,遞給小孩一枚2角5分美金的硬幣。可是從此以後,小孩就不再洗過任何碗盤了。母親付錢給他,從而改變了彼此的關係,也傷害了他的自尊。他過去之所以洗碗盤,純粹只是想享受「為母親做點事」的樂趣。
如果小孩在學業、音樂,以及運動方面表現良好,父母或師長就以諸如玩具和金錢做為獎賞,那麼他們會學到,績效良好時就會有獎賞。當他們長大成人,盼望有形獎勵的欲望支配了行動,使他們成為依賴外界提供的實物才會有動機,才感到舒服。他們往往會賣力工作去賺很多錢,然後到了中年,卻會感到工作並沒有意義。藉由外部因素來激發動機,賦予意義,終將會損及自尊,讓人感到無法掌握世界,覺得自己無能為力而心懷沮喪。
慈愛的母親、和藹的教師、耐心的教練,都會透過讚美、尊重與支持,來提升兒童的榮譽感與自尊心,進而強化它。當兒童熟練一項新活動,就會覺得自己很能幹,愈來愈趨向內心自行產生動機,並且培養出自尊、自信以及能力。他們覺得所做的事情有意義,也會不斷求改善。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經濟新潮社出版《【戴明管理經典】新經濟學:產、官、學一體適用,回歸人性的經營哲學》
*****
Dear HC,,
今天將上次帶回的《新經濟學》看完,除了享受它所帶來的知識
這本書的排版、印刷品質也讓讀者在讀的過程有些享受
同時,居然找不到一字、一句排版或打字上的疏失
值得推薦給我的諸多朋友
Best rgds
David Hsu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