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Introduction To Deming In Education (The W. Edwards Deming Institute)‎

約87分鐘的影片。持續改善應用在教育界。
1997年,我們為北縣"柑園國中"的老師培訓過類似課程。
-10:14
The W. Edwards Deming Institute 新增了一個影片
The 2 Day "Introduction to Deming in Education" will provide educators with the tools and information to change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to bring "Joy" back tolearning. Here is a small taste of what you can expect once you start using these tools in your environment. To see that whole presentation click here. Enjoy!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g_pLuXIsA




Dr. Deming believed in a system of education in which students have fun and take joy in learning, while our education leaders have joy in their work. This environment creates vibrant long-term learning experiences, improved performance and a system where the students ”…come out of the school with knowledge in their heads, not merely information.”
See what others have said:
“My team came up with a great way to collect data from students and figure out a great way to use that data to further our discussions and planning in our departments for meaningful change!” Shona Abereg - Assistant Principal
“I have learned that any system can be changed! Change the system, change the behavior! This has been HUGE for me! I am using this and the tools already with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systems! No more whining! Thank you for the opportunity to challenge myself and learn how to continually improve! Sara Frankie - Instructional Coach
“Mr. Langford, you have been given a tremendous gift to communicate your ideas and philosophy. This will and currently is changing, for the better, how we educate our children. Thank you for your heart for our kids.” Steve Stripling - Transportation Director
“Great 4 days! Very engaging and inspiring.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permission to take risks and not be ruled by the system. I’m excited about making changes with my students for continual improvement. I can’t wait to get started.” Inede Vanvliet - Teacher - Plenty Parklands, Australia
“This course has been very valuable to me as a leader. It has provided great tools to support quality implementation of changes that will really make the difference. It incorporates ways to drill down to the key causes or blocks to moving forward in a successful direction while bringing all key stake holders on board. Thank you. Felicity Bruce - Principal - Australia.

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

譯後記;戴明博士《轉危為安》與《新經濟學》修正版的導言兼譯後記

這一版本或許是我七月初的草稿,可參考。


戴明博士《轉危為安》與《新經濟學》導言或譯序或譯後記
鍾漢清

英國經營者協會的月刊《今日管理》(Management Today),曾讚譽品質運動之父戴明博士(W .Edwards Deming, 1900-1993)為20世紀十大管理學思想家。他是位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智者、「品質為新經濟紀元基礎」的啟蒙者。他一生樹立了忠於專業(統計)、努力不懈、不計個人得失的典範。對他而言,研究、著書立說、教學、組織指導等繁忙的工作,就是生活。他的經典著作《轉危為安》和《新經濟學》能出版中譯本,真令人感到歡喜。這兩本書是戴明博士數十年的心血之結晶,它們也是1980年代起品質運動的史詩、見證。《轉危為安》行文緊湊,文意密度頗高。《新經濟學》則已出神入化,看似平常,其實頗多深意。這兩本書都是經典之作,值得讀者努力鑽研。

《轉危為安》1982年初版,當時書名為《品質、生產力與競爭地位》(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1986年時出版第2版,書名為《轉危為安》(Out of the Crisis,書名取自1950年代作者談日本要如何走出低品質惡名的危機)。著作易名,一方面充分反映作者的心路歷程,而我們也可因此了解本書的重點所在。《新經濟學:教育、產業以及政府一體適用》(The New Economics for Industry, Government, Education - 2nd Edition) (本文簡稱為《新經濟學》)初版於1992年,1993年作者年底過世前即已完成第2版稿本,於1994年出版。它基本上是作者1986年之後,持續在世界各地舉辦著名的「四日研討會」的教學相長成績。戴明博士很重視參與學員和實習講師的互動,他們的回饋,都會在書中記下,包括貢獻者的大名,有時還記錄時間和地點。

戴明博士的著作,不只是他畢生學識的結晶,更有全世界精英與他對話的紀錄,是首雄壯的交響曲,也是經營管理學著作的里程碑。作者音樂素養高,行文可比美他所作的聖樂。讀者研習這兩本「愛智之學」時,就像演奏他的樂曲般,要牢記他的思想是整體的,其中的要義,可以做無窮多的整合和發揮,不過應該先求追隨原本,再求「再創造」。這兩本書多採用前後各章相互指涉的方式(譬如說,這兩本書有幾張圖是相同的,不過,我們在相關處會提醒讀者,比較作者在說明上的修正處),各以或深或淺的方式,說明某些關鍵詞,這是因為作者認為「用一句話或一整章,都不足以完全掌握某一要點的精髓。要了解他的理念,必須反覆研讀、思考和實踐」。

戴明博士主編,沃爾特‧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博士著的《呂質管制觀點下的統計方法》(1939),戴明博士在編者序中就作了如下說明:「一本書的價值,並不只是各章價值之總和而已,而是要把每一章、甚至每一段落,都與其他部分整合起來看,才能彰顯出意義來。『品質管制』這一主題,無法用任何單一理念來完全表達,所以第1章必須在讀完全書、融會貫通後才能解釋清楚。」茲以《轉危為安》為例說明:讀者在讀懂了整本書後,當會有更深人的體會。因為上述的「可運作定義」,是他認為人類從事有意義溝通的根本原則,也是第9章的主題;而在讀完第11章「令人著迷的變異」後,又會對「作業定義」學說更了然於心。

譯者有幸與某些戴明博士肯定的「導師」們切磋,對於作者的「淵博知識體系」(Deming’s Profound Knowledge System,也可譯為「成淵之學」或「深遠知識」)之智慧,稍有認識,所以願藉本文來協助讀者做一次簡單的導遊,希望讀者能入寶山(這兩本書為現代許多新管理學理念的百科全書)而有所得。正如知名的管理哲學家韓第(Charles Handy)在其《非理性的時代》(The Age of Unreason)所說的,《轉危為安》是所有主管都應該讀的重要作品。韓第更學戴明式的思考法說:人類在思想上追求「真理」;而組織、企業的「真理」是什麼呢?「品質」是也!

要了解戴明博士的「品質觀」,最起碼要了解《轉危為安》的「生產為一系統」,可參考第1章的圖1「把整個生產過程視為一個系統」,並參考《新經濟學》的6「把生產視為一個系統」;《轉危為安》第6章的圖8「品質金三角」——即產品或服務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產、銷、使用者、各為一體的最佳化(及第7章「又快又好的服務」);就社會的品質之運作,以及第十章談論標準與法規孰優孰劣的各方合作,才是人類杜會福祉根本之道;就人生及社會而言,第17章的「看看生活點滴」也要注意。又如《新經濟學》第1章提到的品質是什麼?」,無論在什麼地方,基本的問題都在於品質。什麼叫品質呢?如果某項產品或服務足以幫助某些人,並且擁有一個巿場——既好而又可長可久,它就是有品質的。貿易端賴品質。「品質源自何處?答案是,高階管理者。公司產品的質量,不可能高於高階管理者所設定的質量水準。……換句話說,他的品質觀,是心懷「個人、組織、社會、天下」之大志的。而且,它還是動態成長的,所以品質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作者深信,經由全系統的人合作、創造產業界的新境界及更繁榮的社會,遠比浮面的「競爭優勢」確實得多。更重要的是,品質與生產力相輔相成,是一體的兩面。可是,在這新經濟紀元中的人們,要懂得欣賞「淵博知識」,才能認識「品質」的價值,而這也是所有培訓、教育的根本課題。他更認為,先談品質,才會有真正而持久的生產力,這也是《轉危為安》第1章的「改善的連鎖反應」的主旨。競爭力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1997年來台演講,一再澄清「國家競爭力就是生產力」,相形之下,戴明博士的看法更深入有理。他認為「成本」只是結果,所以談的是「便宜好用的測試(最低平均進料成本)」(《轉危為安》第15章)等議題。戴明博士認為,系統的主體是人,而「人」不只是組織的資產而已,更是寶貝。

《轉危為安》與《新經濟學》這兩本書中有諸多奧妙無窮的整合式觀點。從管理學發展史的角度看,1960年代有人提出管理學要重視系統、知識、心理學。戴明博士的獨創在於,他進而以變異(統計學的主題)貫通之,成為最有特色的管理學、經濟學。請注意兩本書中通篇還有專章都強調融合下述4門學問的淵博知識系統(《新經濟學》第4章有專章介紹),以下分別介紹:

(一)系統觀:組織系統的目的最重要,所有的決策都應該以它為依歸,這牽涉到領導者的素質和能力,所以請參考《新經濟學》第5及第6章的領導力(領導人的14項修練等)、人的管理;了解行動決策的動力學:紅珠實驗和漏斗實驗。系統另外一重要因素是其構成的次系統或元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如何判定系統是穩定的,或是不穩定的,這一判定準則很重要,因為我們對穩定系統或不穩定系統,都要分別採取不同的管理和改善策略。他1950年在日本提出生產成為一系統的看法:只有生產系統是穩定的,才可以談近日風行的精實系統(lean system)或豐田生產系統。由於系統各組成分子之間的相依性很大,所以成員必須合作(而不是彼此競爭,或一意追求自己單位的好處而不顧及整體,所謂的局部最佳化),才能皆贏、達到全系統的最佳化、完成系統一致而恆久的目的。(可進一步參考《新經濟學》第3章「系統導論」。)

(二)變異觀:變異之現象無所不在,所以我們要本著品質管制的原理——即休哈特的「大量生產之經濟性控制原理」,以最經濟有效的方式,獲得真知識,並運用作業定義方式來溝通。區別出成果背後的肇因系統中,哪些是系統本身的雜音(即戴明博士所謂的「共同原因」),哪些可能是出了(脫離)控制狀態的「關鍵少數」原因(即可以設法找出的「特殊原因」),從而對系統的狀態分別採取適當的、不同的策略來改善、學習。(戴明博士最強調的一個重點是,凡不在穩定〔統計管制〕狀態下的,就不能稱之為「系統」。)這一番道理,本書第十一章討論穩定系統改善的共同原因與特殊原因時,有極精彩的解說。這也是「淵博知識」的「眾妙之門」。(可進一步參考《新經濟學》第3章「系統導論」;第8章「休哈特與管制圖」;10章「一些變異的教訓」。)

(三)持續學習及知識理論:我們無法「全知全能」,所以要追求系統的最佳化,必須本著PDSAPlan, Do, Study, Act),或稱PDCAPlan, Do, Check, Act)循環,即「計畫之(確定目的等)」、「執行之」、「研究之(系統的交互作用等)」、「改正之」,不斷求知。當然,持續學習、改善時,要依當時的知識,並善用統計實驗設計,而最重要的是結合各種相關的專門知識,再以科學方法來追求知識。在現代管理學中,戴明學說很早就在認識(知識)論上下功夫,他認為管理學要成為一門學問,就必須重視知識論,本書為開風氣之力作。在知識論上,戴明博士認為,人在所處的世界中,對於很多事情的原因是不知道的,或是永遠無法知道的,然而它們卻是可以加以管理的(所以對我們的決策等,影響很大。譬如說,我們可能無法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多大震幅的地震,或是金融風暴,但我們可以設計更耐震的住屋或更健全的財務控制制度等。

(四)心理學(參考《新經濟學》第4章後半):人是為求幸福、樂趣、意義(以其技能、技藝自豪)而自動自發的。人是無法被「激勵」的。所有的獎賞,如果出發點是「掌控」別人,終會成為種種「人生的破壞力量」(《新經濟學》圖10  圖上方的力量會破壞人民與國家在創新與應用科學方面的能力,我們必須以管理〔能回復個人能力〕來取代這些力量);個人與組織之間要能信賴,才能有全系統的最佳化。

讀者可以自我檢測,在讀完《轉危為安》與《新經濟學》兩書之後是否融會貫通:請找一行業或公司或組織,以「把生產視為一個系統」觀念,說明它的系統之目的以及「淵博知識系統」對該系統的意義,領導人如何發揮之來達成其創新與改善的要求。

戴明博士認為,凡是投入組織轉型者,基本上要有上述修練,即要能欣賞上述4大根本妙法所綜合出的洞識力。他在本書中把這種真知灼見,應用到人生及組織中的各層面,從而提出許多革命性的批判。舉凡「急功近利」、「只重數字目標式管理」、「形式化的年度考績」、「沒有目的、整體觀的品質獎」、「不懂背後理論的觀摩或所謂標竿式學習」、「不懂統計狀態的儀器校正方式、培訓、管理預測」等,都是他所謂的「不經濟」、「浪費」。而領導者在這方面的無知,更是本書所謂的危機源頭,所以他極強調「品質要始於公司的董事會」。唯有具備「深遠知識」的組織,才能真正成就組織上的學習,真正轉化成功。《轉危為安》第2章中有他最著名的管理十四要點(經營者的義務),從目的的一致性、恆久性,到最後組織全體投人轉型,為一渾然一體的「淵博知識」的落實指引。

《轉危為安》與《新經濟學》對戴明博士最廣為人知的2大經營管理寓言:「紅珠實驗」與「漏斗實驗」都有著墨 (這兩遊戲,已入選美國品質學會的品質發展史博物館)。他在「四日研習會」中的戲劇化,或從遊戲中學習的樂趣,希望讀者參考《新經濟學》第7章和第9章的說明。一般沒整套玩過「紅珠實驗」遊戲的人,很難體會它的深層意義。美國前眾議院議長金瑞奇(Newt Gingrich)某次參觀美國大紡織公司密立根(Miliken),看到員工們在玩紅珠實驗,終於讓他恍然大悟:原來領導者要為系統(制度)的設計負責(其實,這只是14項寓義中的一義而已,參考《新經濟學》第第7章「紅珠實驗」。基本上,「漏斗實驗」的寓意是,因為「無知」而「求好心切」,想干預(此詞意為不知系統的狀態而有所作為)系統,結果常常適得其反,變異變大。》第7"紅珠實驗"。)後來金瑞奇夫婦上了戴明博士數十小時的「個別指導班」,「淵博知識」也就成了他的著作《改造美國》(To Renew America)的根本指導原則。

戴明博士藉紅珠實驗及漏斗實驗,指出人的困境。有時,我們身在系統中,縱使個人成績有別,但大家實質上都是平等的。這時,系統的改善要由另一層次者(領導加上外來的智慧)負責。又有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全力以赴」,不斷依照「差異」的回饋,而以不同的策略,想「一次比一次好」,可惜卻也常常因為無知而適得其反。其實,這些寓意也正是本書的核心思想。

在這兩本書中,戴明博士有沒有所謂的「終極關懷」呢?我不敢說我一定懂,但我要以他最關心的3個代表產業來說明一下(其實,醫療產業也是要角。)。他的最大關懷,我想是個人的幸福、組織成長、社會的繁榮、世界太平——此大體為「戴明獎」(日本科技連盟JUSE)中的題詞——個人的轉化是頓悟式的,不過要依個人才氣、性向不斷學習,要從投入「讀書會、研習會」等,與別人交流、體驗來學習。當然,用心讀好書是根本的。

戴明博士極重視教育界,他在紐約大學企管研究所任教達50年,就是身體力行的明證。有一次,「學習型組織先生」彼得.聖吉(Peter Senge)向他請益:「要達成宏遠、深入的轉化,最基礎的是什麼呢?」他說:「美國總體的教育改革。」他認為教育內容應該包括「淵博知識」。《轉危為安》與《新經濟學》都有許多對於教育和教育界的故事和論述,譬如說,企業界如何大量培訓基本的統計學知識及人才,包括管制圖和改善的種種管理和統計工具;畢業生最難忘的老師是哪些類型的?學校的老化問題和如何注入新的思想和資源;美國長春籐大學聯盟等的合作有成……。

他的另一關懷是政府,讀者不要忘了,他任職過最有生產力、品質最高的先進服務業:美國人口普查局。《轉危為安》對該單位有諸多讚美之詞。他認為,假使政府沒有「淵博知識」,就不會重視人民(顧客)對公平性(最重要的政府考慮、顧客要求)的需求,從而會有許多浪費、複雜(如《轉危為安》第17章)、低生產力及劣質的做法,如《轉危為安》中一再批評的「法規上短視,醫療、法務成本昂貴」等。從公共目的而言,不懂戴明博士所謂的「品質」(即淵博知識),就是公共施政的危機所在。《新經濟學》中探討獨占,花許多力氣向美國州際商業委員會(ICC, Interstate Commerce Commission)提供他代表的團體對貨運系統的意見。

《轉危為安》與《新經濟學》中都對產業的轉型,說得極多,也極中肯。就某意義而言,這兩本書是他為「產、官、學」界做屈原式「招魂」的結果。若讀者讀完兩本書後,能產生「微斯人(斯學),吾誰與歸!」的感慨與決心(如果能,恭喜!)。那麼,戴明博士便又多了一位志士,接下來,還請有心的讀者參與他偉大理想的實踐,這才是《轉危為安》與《新經濟學》的主旨!

這兩本譯作,可說是許多朋友的共同努力。文豪歌德曾說:「人的靈魂,就像被耕耘的田地。從異國取來種子,花時間來選擇、播種的園藝家,豈是容易的?」在此我感謝諸位朋友:

《轉危為安》的貢獻者:劉振老師、林有望、鄭志庚、蔡士魁、張華、甘永貴、鄧嘉玲、施純菁。徐歷昌、潘震澤老師指出原作的某段引文有錯。
《新經濟學》的貢獻者:戴久永(天下文化版的譯者)、李明、鄧嘉玲、吳程遠、張華。

這次的新譯本,特別在多處地方請教兩位戴明學者:威廉謝爾肯巴赫(William W. Scherkenbach)先生,他著有《戴明修練I》(The Deming Route to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Road Maps and Roadlocks)和《戴明修練II》(The Deming’s Road to Continual Improvement);2008年他曾來台擔任「東海大學戴明學者講座」教授,舉辦了3場演講,所有相關教材,請參考華人戴明學院出版的《台灣戴明圈》。另外還有邁克爾特威特(Michael Tveite)博士。他倆的貢獻,在書中相關的地方都會有附注。

此次翻譯時,參考了部分書籍:《聖經》(思高本)、台灣的《學術名詞》網站、《英語姓名譯名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最後我要簡單談一下戴明博士與台灣的關係。在美國戴明學院(WEDI)有記載他在1970-1971年受聘台灣的「中國生產力中心」當顧問(1970-1971Consultant to the China Productivity Center, Taiwan. https://www.deming.org/theman/timeline)
   
他訪台數次,在台北和高雄都辦過盛大的研討會,師生都盛裝出席。劉振老師翻譯他授權的《品管九講》。他對於到工廠現場指導,深感興趣,勤作筆記。所以《轉危為安》中有他到高雄某自行車工廠的指導紀錄。1980年,他接受美國《品質》(Quality)月刊訪問時,談及台灣,對台灣的工業生產能力評價不錯。不過,他認為美中不足的是,台灣的勞資雙方的共識,遠低於日本,所以合作發展會有瓶頸。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兩本書中談到各式各樣的「衝突」、「矛盾對立」、「壓力」(如「恐懼」)等人生大破壞力,但都本著創造性整合的方式看待。希望讀者了解這些弦外之音。系統要有宗旨,成員彼此成為一體,才能最佳化。


鄙人浸淫於戴明博士學說四十多年了。1990年代後半起,結識英、美、法多位戴明博士的大弟子,受益頗多,也以華人戴明學院名義出版了一系列的書。從2008年起,又陸續發表四本書說明研究心得: 《系統與變異:淵博知識與理想設計法》(2010) 《轉型:2009紀念戴明研討會--新經濟學三部曲、可靠性、統計品管》(2009) 《戴明博士文選》(2009) 《台灣戴明圈》(2008)。再怎麼說,戴明博士《轉危為安》與《新經濟學》是經典與源頭,也是戴明博士留給世人的最寶貴遺澤。此次有機會重譯它們,很珍惜此良緣,所以努力以赴,希望與讀者分享它們。

******原稿


戴明博士《轉危為安》與《新經濟學》修正版的導言兼譯後記
鍾漢清

英國經營者協會的月刊《今日管理》(Management Today),曾讚譽品質運動之父戴明博士(W .Edwards Deming,1900-1993)為20世紀十大管理學思想家。他是位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智者、「品質為新經濟紀元基礎」的啟蒙者。他一生樹立了忠於專業(統計)、努力不懈、不計個人得失的典範。對他而言,研究、著書立說、教學、組織指導等繁忙的工作,就是生活。他的經典著作《轉危為安》和《新經濟學》能出版中譯修正本,真令人感到歡喜。這兩本書是戴明博士數十年的心血之結晶,它們也是80年代起品質運動的史詩、見證。《轉危為安》行文緊湊,文意密度頗高。《新經濟學》則已出神入化,看似平常,其實頗多深意。這兩本書都是經典之作之作,值得讀者努力鑽研。


《轉危為安》1982年初版,當時書名為《品質、生產力與競爭地位》(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1986年出版的是第2版,書名為《轉危為安》(Out of the Crisis,書名取自50年代作者談日本要如何走出低品質惡名的危機)。著作易名,一方面充分反映作者的心路歷程,而我們也可因此了解本書的重點所在。《新經濟學:教育、產業以及政府一體適用》(The New Economics for Industry, Government, Education - 2nd Edition) (本文簡稱為《新經濟學》) 初版於19921993年作者年底過世前即完成第2版稿本,於1994年出版。它基本上是1986年後,持續在世界各地舉辦著名的四日研討會的教學相長成績。戴明博士很重視參與學員和實習講師的互動,他們的回饋,都會在書中記下,包括貢獻者的大名,有時還注時間和地點。

這兩本譯作,可說是我們團隊的成績。文豪歌德曾說:「人的靈魂,就像被耕耘的田地。從異國取來種子,花時間來選擇、播種的園藝家,豈是容易的?」主譯者鍾漢清先生在此我謝謝諸位合譯的團隊隊友:
《轉危為安》的貢獻者:劉振老師、林有望、鄭志庚、蔡士魁、張華、甘永貴、鄧嘉玲、施純菁。徐歷昌,潘震澤老師指出原作的某段引文有錯。
《新經濟學》的貢獻者:戴久永(初版的譯者)、張華、李明、鄧嘉玲、吳程遠。
修正版特別在多處地方請教兩位戴明學者:威廉謝爾肯巴赫(William W. Scherkenbach)先生 (著作《戴明修練I》(The Deming Route to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Road Maps and Roadlocks)和著作《戴明修練II》(The Deming’s Road to Continual Improvement);2008年當「東海大學戴明學者講座」教授,幫我們辦3場演講----所有相關教材,請參考我社2008年的書:《台灣戴明圈》。總體而言,先生惠我良多…..),和邁克爾特威特(Michael Tveite) 博士。他倆的貢獻,在書中相關的地方都會有附注。趙民德博士姐解釋抽樣的專門術語”frame”的意義 (編冊等:我們以前在此兩書的翻譯是錯誤的;抽樣方式:以台北市住宅電話為抽樣母體編冊隨機抽樣)80年代中,趙博士在中研院的統計所,與我們討論《轉危為安》的一篇論文:(Francis J. Anscombe) 的逐次計畫,它在任何情況下幾乎都可達到最低平均總成本。在80年代,工研院電子所的圖書館徐文杰先生幫助購買《品質、生產力與競爭地位》(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和相關的論文,讓我們的資訊與美國同步

此次翻譯時,參考過的部分書籍:《聖經》(思高本)台灣的學術名詞網站、英語姓名譯名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戴明博士的著作,不只是他畢生學識的結晶,更有全世界精英與他對話的紀錄,是首雄壯的交響曲,也是經營管理學著作的里程碑。作者音樂素養高,行文可比美他所作的聖樂。讀者研習這兩本「愛智之學」時,就像演奏他的樂曲般,要牢記他的思想是整體的,其中的要義,可以做無窮多的整合和發揮,不過應該先求追隨原本,再求「再創造」。這兩本書多彩前後各章相互助指涉的方式 (譬如說,這兩本書有幾張圖是相同的,不過,我們在相關處提醒讀者,請比較作者在說明上的修正處),各以或深或淺的方式,說明某些關鍵詞,這是因為作者認為「用一句話或一整章,都不足以完全掌握某一要點的精髓。要了解他的理念,必須反覆研讀、思考和實踐。」

戴明博士主編,沃爾特‧A.‧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博士著的
《呂質管制觀點下的統計方法》(1939),編者《序》中就作了如下說明:「一本書的價值,並不只是各章價值之總和而已,而是要把每一章、甚至每一段落,都與其他部分整合起來看,才能彰顯出意義來。『品質管制』這一主題,無法用任何單一理念來完全表達,所以第1章必須在讀完全書、融會貫通後才能解釋清楚。」茲以《轉危為安》舉例說明:讀者在讀懂了整本書後,對當會有更深人的體會。因為上述的「可運作定義」,是他認為人類從事有意義溝通的根本原則,也是第9章的主題;而在讀完第11章「令人著迷的變異」後,又會對「作業定義」學說更了然於心。


譯者有幸與某些戴明博士肯定的「導師」們砌磋,對於作者的「淵博知識體系」 Deming’s Profound Knowledge System,也可譯為「成淵之學」或「深遠知識」)之智慧,稍有認識,所以願藉本文來協助讀者作一次簡單的導遊,希望讀者能入寶山(這兩本書為現代許多新管理學理念的百科全書)而有所得。本名管理哲學家韓第(Charles Handy)在其《非理性的時代》(The Age of Unreason)所說的,《轉危為安》是所有主管都該讀的重要作品。韓第更學戴明式的思考法說:人類在思想上追求「真理」;而組織、企業的「真理」是什麼呢?「品質」是也!

要了解戴明博士的「品質觀」,最起碼要了解《轉危為安》的「生產為一系統」(1章的圖1「把整個生產過程視為一個系統」及圖表;《新經濟學》的6把生產視為一個系統。品質改善包含了整個生產線,從進料到交貨給顧客,與為未來產品與服務的再設計。本圖第1次使用是在19508月於日本。如應用係服務型組織,那麼來源ABC等,可能是數據來源,或從前站進來的工作,例如帳單(在百貨公司中),帳單計算,存款,提款,存貨的進出,謄寫,送貨單等等。 (取材自《轉危為安》圖1,讀者或可比較作者刪去那些——譯注。)
、第6章圖8「品質金三角」——即產品或服務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產、銷、使用者、各為一體的最佳化(及第7章「又快又好的服務」);就社會的品質之運作,以及第十章談論標準與法規孰優孰劣的各方合作,才是人類杜會福祉根本之道;就人生及社會而言,第17章的「看看生活點滴」也要注意。

《新經濟學》第1章第2 品質是什麼?無論在什麼地方,基本的問題都在於質量。什麼叫質量呢?如果某項產品或服務足以幫助某些人,並且擁有一個巿場——既好而又可長可久,它就是有質量的。貿易端賴質量。  「品質源自何處?答案是,高階管理者。公司產品的質量,不可能高於高階管理者所設定的質量水準。……換句話說,他的品質觀,是心懷「個人、組織、社會、天下」之大志的。而且,它還是動機成長的,所以品質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作者深信,經由全系統的人合作、創造產業界的新境界及更繁榮的社會,遠比浮面的「競爭優勢」確實得多。更重要的是,品質與生產力相輔相成,是一體的兩面。可是,在這新經濟紀元中的人們,要懂得欣賞「淵博知識」,才能認識「品質」的價值,而這也是所有培訓、教育的根本課題。他更認為,先談品質,才會有真正而持久的生產力,這也是《轉危為安》第1章的「改善的連鎖反應」的主旨。競爭力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1997年來台演講,一再澄清(國家競爭力就是生產力),相形之下,戴明博士的看法更深入有理。他認為「成本」只是結果,所以談的是「便宜好用的測試(最低平均進料成本)」(《轉危為安》第15章)等議題。戴明博士認為,系統的主體是人,而「人」不只是組織的資產而已,更是寶貝。


《轉危為安》與《新經濟學》這兩本書中有諸多奧妙無窮的整合式觀點。從管理學發展史的角度看,60年代有人提出管理學要重視系統、知識、心理學。戴明博士的獨創在於,他進兒以變異(統計學的主題)貫通之,成為最有特色的管理學、經濟學。請注意兩本書中通篇和中專章都強調融合下述4門學問的淵博知識系統- (《新經濟學》第4章專章介紹)---我在2011年的專著介紹戴明博士歸納出它的創造過程:

(一)系統觀:組織系統的目的最重要,所有的決策都應該以它為依歸,這牽涉到領導者的素質和能力,所以請參考《新經濟學》第5-6章:領導力 (領導人的14項修練等)、人的管理;了解行動決策的動力學:紅珠實驗和漏斗實驗。系統另外一重要因素是其構成的次系統或元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如何判定系統是穩定的,或是不是穩定的,這一判定準則很重要,因為我們對穩定系統或不穩定系統,都要分別採取不同的管理和改善策略。他1950年在日本提出生產成為系統的看法;只有生產系統是穩定的,才可談近日風行的精實系統(lean system)或豐田生產系統。由於系統組成間的相依性很大,所以成員必須合作 (而不是彼此競爭,或一意追求自己單位的好處而不顧及整體,所謂的局部最佳化)才能皆贏、達到全系統的最佳化、完成系統一致而恆久的目的。 (進一步請參考《新經濟學》第3章:系統導論等。)

(二)變異觀:變異之現象無所不在,所以我們要本著品質管制的原理—即蕭華德的「大量生產之經濟性控制原理」,以最經濟有效的方式,獲得真知識,並運用作業定義方式來溝通。區別出成果背後的肇因系統中,哪些一是系統本身的雜音(即戴明博士所謂的「共同原因」),哪些可能是出了(脫離)控制狀態的「關鍵少數」原因(即可以設法找出的「特殊原因」),從而做系統的狀態(戴明博士最強調的一重點是,凡不在穩定(統計管制)狀態下的,就不能稱之為「系統」。)分別採取適當的、不同的策略來改善、學習。這一番道理,本書第十一章討論穩定系統改善的共同原因與特殊原因時,有極精彩的解說。這也是「淵博知識」的「眾妙之門」。(近一步請參考《新經濟學》第3章:系統導論;第8章:休哈特(Shewhart)與控制圖;第10章:一些變異的教訓。)


(三)持續學習及知識理論:我們無法「全知全能」,所以要求系統的最佳化,必須本著PDSAPlanDoStudyAct),或稱PDCAPlanDoCheckAct)循環,即「計畫之(確定目的等)」、「執行之」、「研究之(系統的交互作用等)」、「改正之」不斷求知。當然,持續學習、改善時,要依當時的知識,並善用統計實驗設計,而最重要的是結合各種相關的專門知識,再以科學方法來追求知識。在現代管理學中,戴明學說很早在認識(知識)論上下功夫,他認為管理學要成為一門學問,就必須重視知識論,本書為開風氣之力作。在知識論上,戴明博士認為,人在所處的世界中,對於很多事情的原因是不知道的,或是永遠無法知道的,然而它們卻是可以加以管理的 (所以對我們的決策等,影響很大。譬如說,我們可能無法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多大震幅的地震(或金融風暴),不過我們設計更耐震的住屋或更健全的財務控制制度等。

(四)心理學 (參考《新經濟學》第4章後半):人是為求幸福、樂趣、意義(以其技能、技藝自豪)而自動自發的。人是無法被「激勵」的。所有的獎賞,如果出發點是「掌控」別人,終會成為種種「人生的破壞力量」 (《新經濟學》圖10  圖上方的力量會破壞人民與國家在創新與應用科學方面的能力。我們必須以管理(能回復個人能力)來取代這些力量);個人組織之間要能信賴才能全系統的最佳化。

現在,我給讀者出到題目,作為讀完《轉危為安》與《新經濟學》兩書的融會貫通:請找一行業或公司或組織,以「把生產視為一個系統」關念,說明它的系統之目的以及「淵博知識系統」對該系統的意義,領導人如何發揮之來達成其創新與改善的要求。

戴明博士認為,凡是投入組織轉型者,基本上要有上述修練,即要能欣賞上述4大根本妙法所綜合出的洞識力。他在本書中把這種真知灼見,應用到人生及組織中的各層面,從而提出許多革命性的批判。即舉凡「急功近利」、「只重數字目標式管理」、「形式化的年度考績」、「沒有目的、整體觀的品質獎」、「不懂背後理論的觀摩或所謂標竿式學習」、「不懂統計狀態的儀器校正方式、培訓、管理預測」等,都是他所謂的「不經濟」、「浪費」。而領導者在這方面的無知,更是本書所謂的危機源頭,所以他極強調「品質要始於公司的董事會」。唯有具備「深遠知識」的組織,才能直正成就組織上的學習,真正轉化成功。《轉危為安》中第2章中有他最著名的14要點(經營者的義務),從目的的一致性、恆久性,到最後組織全體投人轉型,為一渾然一體的「淵博知識」的落實指引。《新經濟學》第6章有他提出的

《轉危為安》與《新經濟學》對戴明博士最廣為人知的2大經營管理寓言:「紅珠實驗」與「漏斗實驗」都有著墨 (這兩遊戲,被美國品質學會的品質發展史博物館選入)。他在「四日研習會」中的戲劇化,或從遊戲中學習的樂趣。希望讀者參考《新經濟學》(The New Economics)的專章加以補充。一般沒整套玩過「紅珠實驗」遊戲的人,很難體會它的深層意義。美國眾議院議長金瑞奇(N. Gingrich)某次參觀美國大紡織公司密立根(Miliken),看到員工們在玩紅珠實驗,終於讓他恍然大悟:原來領導者要為系統(制度)的設計負責(其實,這只是諸多寓義中的一義而已)。以後金瑞奇夫婦上了戴明博士數十小時的「個別指導班」,「淵博知識」也就成了他的《改造美國》(To Renew America)的根本指導原則。基本上,「漏斗實驗」的寓意是,因為「無知」而「求好心切」,想干預(此詞意為不知系統的狀態而有所作為)系統,結果常常適得其反,變異變大。

戴明博士藉紅珠實驗及漏斗實驗,指出人的困境。有時,我們身在系統中,縱使個人成績有別,但大家實質上都是平等的。這時,系統的改善要由另一層次者(領導加上外來的智慧)負責。又有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全力以赴」,不斷依照「差異」的回饋,而以不同的策略,想「一次比一次好」,可惜卻也常常因為無知而適得其反。其實,這些寓意也正是本書的核心思想。

在這兩本書中,戴明博士有沒有所謂的「終極關懷」呢?我不敢說我一定懂,但我要做他最關心的3個代表產業來說明一下。他的最大關懷,我想是個人的辛福、組織成長、社會的繁榮、世界太平——此大體為「戴明獎」(日本科技連盟JUSE)中的題詞——個人的轉化是頓悟式的,不過要依個人才氣、性向不斷學習,要從投入「讀書會、研習會」等,與別人交流、體驗來學習。當然,用心讀好書是根本的。

戴明博士極重視教育界,他在紐約大學企管研究所任教達50年,就是身體力行的明證。有一次,「學習型組織先生」彼得.聖吉(Peter Senge)向他請益:「要達成宏遠、深入的轉化,最基礎的是什麼呢?」他說:「美國總體的教育改革。」他認為教育內容該包括「淵博知識」。《轉危為安》與《新經濟學》都有許多對於教育和教育界的故事和論述,譬如說,企業界如何大量培訓基本的統計學和統計學,包括管制圖和改善的種種管理和統計工具;畢業生最難忘的老師是那些類型的?學校的老化問題和如何注入新的思想和資源;美國長春籐大學聯盟等的合作有成……

他的另一關懷是政府,讀者不要忘了,他任職過最有生產力、品質最高的先進服務業:美國人口普查局。《轉危為安》對該單位有諸多讚美之詞。他認為,假使政府沒有「淵博知識」,就不會重視人民(顧客)對公平性(最重要的政府考慮、顧客要求)的需求,從而會有許多浪費、複雜(如《轉危為安》第17章)、低生產力及劣質的作法,如《轉危為安》中一再批評的「法規上短視,醫療、法務成本昂貴」等。從公共目的而言,不懂戴明博士所謂的「品質」(即淵博知識),就是公共施政的危機所在。《新經濟學》中探討獨佔,花許多力氣向美國州際商業委員會(ICC, Interstate Commerce Commission)提供他代表的團體對貨運系統的意見。

《轉危為安》與《新經濟學》中都對產業的轉型,說得極多,也極中肯。就某意義而言,這兩本書是他為「產、官、學」界作屈原式「招魂」的結果。若讀者讀完兩本書後,能產生「微斯人(斯學),吾誰與歸!」的感慨與決心(如果能,恭喜!)。那麼,戴明博士便又多了一位志士,接下來,還請有心的讀者參與他偉大理想的實踐,這才是《轉危為安》與《新經濟學》的主旨!


最後我要簡單談一下戴明博士與我們的關係。在美國戴明學院 (WEDI) 記載他在1970-1971年受聘台灣的「中國生產力中心」當顧問(1970-1971  Consultant to the China Productivity Center, Taiwan. https://www.deming.org/theman/timeline)
    他訪台數次,在台北和高雄都辦過盛大的研討會,師生都盛裝出席。劉振老師翻譯他授前權的《品管九講》。他對於到工廠現場指導,深感興趣,勤作筆記。所以《轉危為安》中有他到高雄某自行車工廠的指導紀錄。1980年,他接受美國《品質》(Quality)月刊訪問時,談及台灣,對台灣的工業生產能力評價不錯。不過,他認為美中不足的是,台灣的勞資雙方的共識,遠低於日本,所以合作發展會有瓶頸。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兩本書中談到各式各樣的「衝突」、「矛盾對立」、「壓力」(如「恐懼」)等人生大破壞力,但都本著創造性整合的方式看待。希望讀者了解這些弦外之音。系統要有宗旨,成員彼此成為一體,才能最佳化。

   可惜他晚年業務和教學繁忙,未能造訪中國大陸。不過,眾所周知,中國已是世界工廠,對於戴明學說的翻譯和出版,領先日本等先進國家。我希望中華兒女都有機會學習、應用戴明學說,並進一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