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個人品質》(Quality is Personal)(1998/10)
作者:鍾漢清
評介《個人品質》(Quality is Personal)
書名:Quality is Personal──a foundation for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作者:Harry V. Robert
Bernard F. Sergesketter
出版:The Free Press, 1993 . XV + 169頁
書名:Quality is Personal──a foundation for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作者:Harry V. Robert
Bernard F. Sergesketter
出版:The Free Press, 1993 . XV + 169頁
這是本有趣而又重要的書,也許對大部份的人有用。過去10餘年,品質書籍(TQM, ISO…)泛濫,有人從品質寓言或品質商戰小說的角度來談品質而成為暢銷書。本書則另闢渠道,指出一項很簡單而又有力的TQM哲理:TQM始於個人的修養。
我欣賞其書名為談「個人」而作者則由學術界(Harry為芝加哥大學統計及品管教授)和產業界(Bernard, AT&T 美中區副總,首位AT&T Quality Award for Sales Excellence)得獎者合作。可見許多事得由組織來完成,因此團隊合作的品質也相當重要。
本書分為5章,加上結論、前言、導言及附錄。現在譯出各章標題及部份結論,以鳥瞰式介紹本書。
第1章:品質,個人品質及個人品質查表第2章:如何開始做您的個人品質查核表第3章:個人品質查核表的各家經驗談第4章:個人品質改善的其它路徑第5章:超越(或譯推廣化)個人品質附錄:以個人品質為基礎之基本統計教程
結論為:「…從個人而言,我們在做事及做人方式上,都有潛力做永不止息的品質改善──不管是以微量方式的或突破方式來進行。…品質原理既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組織,而在應用成效上,用在個人的話,會遠比組織更快立竿見影。我們常抱怨組織的劣質化,卻往往忽略了個人品質同樣有待改善。有些公司的建議案制度,可以做到平均每人每周有一件改進案執行完成,反觀在個人層次,為何不能起碼每周有一件以上的改善呢?…」
我看了這些話及第二章的每周缺點查核表,如「約會遲到;尋找誤置品或遺失物;回別人電話或信件誤時;認為是芝麻小事而不為;未能即時把垃圾文件丟棄;辦公室未整理。…」真是令人莞爾而又心有戚戚焉!立刻想到應該重溫《富蘭克來自傳》等勵志(今日世界/台英版,等等)*註一書了。
本書對個人缺點不敢利用管制圖,而建議以推移圖(Run Chart)來計缺點總數並加以格式化。然而我們不妨利用此良機來反省「人生目的」等重大問題。譬如在第4章中,作者Sergesketter把近日美國公司的管理哲學如願景、使命、價值觀(Vision, Mission and Values)等,應用於個人品質管理上──例如其願景為「兼顧〈工作、休閒、家庭及朋友、祈禱〉」等;其價值觀為「尊重別人;正直;竭力以赴;卓越」等;或是把過程管理應用於個人之改善上…
第5章沒什麼洞識力。我希望聰明的讀者看了我近500字的簡介後,就可以寫出適用於自己的品質管理小書,從而力行之。我相信會友中有很多人可以寫出遠比本書更有深度的中國式《個人品質管理》。
本書在學術上雖然無什創見,然而卻為美國Motorola公司董事長評為「自Malcolm Baldridge國家品質獎以來,發揮個人品質及領導力中最有力的唯一概念。」不過,個人還是認為,這種書是得由我們自己寫出、實踐之。(本書借自政大公企中心)
另外一種方式為《第五項修練》中所談的“個人超越”。以後再詳談。
*註一:當然,我們老祖宗有不少精彩的家訓或格言,可以作為修身養性的參考。古人甚至早有用「功」「過」分數來評價善行、惡行的道德評價表格,例如「看傳奇小說為五過,早眠遲起為一過等等,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考《中國古代房內考》〔荷〕高羅佩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譯印,1990 p327-334。《富蘭克林自傳》中,頗多在「珍惜光陰,努力工作,每日自省,積極進取」等實用的合理主義,及實踐《聖經》中所提倡的以勤勉,正義和勇敢為代表之自制、節約、正直、冷靜、謙虛等美德。至於中國性理學在日本商場實踐之寶典,可參考「石田心學」的《都鄙問答》簡介,《用心經營》宏觀文化事業,1994,另有三民的世界哲學文庫石田,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日本宗教》等。
*****
書介《萬里任禪遊》
鍾漢清
書名: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中譯書名:《萬里任禪遊》
出版:1974年由美國William Morrow & Company, Inc出版,中譯本於1993年時報文化出版企業出版,原書412頁,中譯本506頁。
作者:Robert M. PRISIG, 譯者:李昆圳、羅若頻
本書藉由作者的摩托車(電單車)旅行、修護中觀察人間百相及不斷思索品質之意涵,充滿西方富足、理性文明下禪遊萬里的智慧;出版後對美國文化界影響很大,幾乎成為經典。我認為本書是「品質論」方面的重要論作,所以介紹給會友們。可惜原書無索引,無法正確統計出關鍵字「Quality」的各種省思。
「Quality」及其同義字一直是24年來西方哲學探討的對象,本書中的「Quality」實應理解為「人生品質真諦」或「質的原點」。中譯本把Quality譯為「良質」,其範圍可分為狹義品質(Little Q)及廣義品質(Big Q),本書是作者就日常生活中對人之素質及做事方式,觀察體驗而得,例如對摩托車修理方式而言,作者喜歡身體力行,自行修理,而其遊伴則喜歡由專家修理;而另一面,任一書中零件失效,都會使貴重之摩托車動彈不得所引發之「失敗成本」的說明等,都很精彩。
禪是不落言詮的,可是作者多次把「品質」比擬為老子《道德經》之「道」,有時難免過分抽象,但多次品質論中,不乏精闢見解。本人雖不贊成作者的認識論,但是畢竟瑕不掩瑜,值得推廣介紹。美國哈佛大學行銷學教授Thomas V. Bonoma在其著作The marketing Edge中,對本書就「品質」之精心反省和界說,引用十餘次,讚不絕口。
為了使會友體會一下原文精義,我現在轉引Bonoma教授的一段關於「工廠品質管制」的引文,並附上譯文供參考。讀者不妨看看原書(此段譯文出現在361頁,原文則在288頁);作者在此把Quality綜合成「心靜或譯為內心(心靈)的平靜(Peace of mind)」:
「保持內心的寧靜在機械工作上並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工作的核心。會讓你平靜的就是高級的手藝,反之,則是低級的。規格說明、測量儀器、品質管制與最後階段的品檢,這些都是達到內心寧靜的方法。而最後真正重要的就是要達到內心的平靜,除此之外別無他物。因為只有寧靜才能覺察到良質的存在……」
「Peace of mind isn't at all superficial to technical work. It's the whole thing. That which produces it is good work and that which destroys it is bad work. The specs, the measuring instruments, the quality control the final check-out, these are all means toward the end of satisfying the peace of mind of those responsible for the work. What really counts in the end is that peace of mind and nothing else. [p.288]"
讀者從上述選樣中,或許會同意作者認為世間有兩種人,「理性的人」及「感性的人」,做事方式不同,然而其認識世界方式不過是「品質」的兩面,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才是真締。作者也悟出:「品質即佛(鍾註:覺者也),科學之實體,藝術的目標(中譯本 p.34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